法规出台背景
如今,公共场所到处都能见到摄像头,这对管理有便利之处,然而也引发了诸多问题。当前,摄像头存在分布过量、过于繁杂的状况,且质量参差不齐,公众对摄像头的安装目的、信息存储及流向都不了解。今年4月1日,《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》正式施行,有效解决了这些混乱现象。
明确安装范围
该《条例》明确了公共场所摄像头的安装范围,在涉及公共安全重点部位的地方可以安装,比如反恐怖主义法要求的场所。安装主体仅限于对场所负有安全防范义务的单位或个人,其他单位或个人不能私自安装。要规范摄像头安装,防止过多过滥,从而让其设置更加科学合理。
规范备案制度
《条例》规范了摄像头备案制度,相关单位和个人安装摄像头后,需按规定备案,这有助于有关部门全面掌握摄像头安装情况,加强对摄像头使用的监督管理,对规范整个行业也很重要,还能避免一些单位和个人随意安装使用摄像头。
划定禁止区域
条例明确地划分出了禁止安装摄像头的区域,像酒店客房、公共浴室这类私人空间都不允许安装摄像头。这一规定加强了对公民隐私的保护,它在立法层面划出了“安全红线”,给反偷拍加上了安全保障,借此避免公民隐私在未察觉的情况下被侵犯。
人脸识别限制
在石佳友等专家看来,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设备,必须严格基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,要对公共安全进行严格解释,不能随意扩大范围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,有不少商家会出于各种目的收集人脸等敏感个人信息,该《条例》的规定能减少这种情况发生,进而更好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。
应对争议纠纷
私人摄像头安装时,常常会引发争议与纠纷,甚至可能闹到法庭。若邻居安装的摄像头对个人隐私和信息造成不当侵害,可向法院提起诉讼,不过要提供摄像头安装角度、拍摄范围等方面的不当证据。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公民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个人权益。
《条例》让“失控的摄像头”慢慢回归理性,你认为《条例》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,若觉得文章有价值,欢迎点赞并分享!